≡
导航
搜索
教程
插件
模型
模板
博客
交易
朋友
原画绘画吧
已关注 | 取消
+关注
关注:
80
帖子:
360
签到
05月21日 尚未签到
看帖
图片
精品
视频
共有回帖数
0
个
离别—北京小胡同绘制教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人体艺术
等级:
谨以此纪念我走了一年多的那条小胡同。 为了告别,也是为了纪念。 这幅场景取材与公司原来所在的小胡同。 那天,一个人在画室忙到凌晨1点,那夜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享受夜晚的宁静的胡同。 住在胡同里的大多是老北京,他们的作息都很规律,凌晨的胡同是宁静、安详的。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走在小胡同里,虽然有点冷清但是却是幸福的,昏黄的灯光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暧昧的温暖。可是没有走多远,突然,我看到前面有一位老人和一条狗,老人佝偻着身子,牵着狗,狗总是不老实,这里嗅嗅那里嗅嗅,老人一边着它,一边向前走着,我有点怕,怕那只狗突然转过来扑向我,怕那位老人突然转给我一张布满鲜血的脸。 呵呵,虽然有点幻想,但是这就是这幅画的灵感来源。 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 为了更清楚明白地讲清该场景的作画步骤,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关于透视的基本理论知识。透视基本理论知识 透视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我们把透视分成三种:a.色彩透视;b.消失透视;c.线透视。达芬奇总结其中最常用到是线透视。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如果没有透视理论作为指导,画面的主次,空间,远近,虚实等关系就无法处理的很到位。如果我们掌握好透视的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立体感,空间感,生动感的作品。
1.透视相关名词解释:
a.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自心点作水平线即视平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b.中视线:自瞳孔发出的无数视线中,与瞳孔平面垂直并经过心点的一条视线,叫做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又称中视点。 c.心点: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之点为心点 d.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在心点的左边叫左距点,在右边叫右距点。左距点到心点的距离和右距点到心点的距离是相等的。2.透视基本规律: a.近大远小:凡大小相同的物体,距离近者看起来越大,反之越小。 b.垂直大平行小:同大的平面或等长的直线,若与视平线接近垂直,看起来较大;若与视平线接近平行,则看起来较小。 c.近者清晰远者模糊。3.透视的分类:在绘画中透视大体可以分为: a.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
b.成角透视
二点透视 c.圆形透视 d.空气透视(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的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e.色彩透视(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教程主体:一、画线稿 根据前面所讲的相关的透视理论,我们在下笔之前,可以先画出一条视平线,找到心点的位置,然后,做几条辅助线交于心点。为了便于观察,最好把这些辅助线合并在同一个图层上。 利用以上方法,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用透视规律。这是比较适合初学者的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上色 a.首先我们把线稿(图层1)的图层改成正片叠底的模式(如下图所示),再新建一层(图层2),把图层2放在图层1的下面,填充(填充前景色的快捷键是:Alt+Delete)一个颜色。不用更改图层2的模式,正常就可以了。 我们在上色时候,都在线稿下面新建的图层2上颜色。还有就是,就算是在图层2上面再建一层上色都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图层1和图层2的模式和上下顺序要正确。 注意图层1和图层2的上下顺序和图层1的模式。
b.为了表达夜的干净、透彻和神秘,我选用了一种发绿发蓝的颜色作为主色调。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蓝色和绿色之间过渡的颜色,它给人一种无法言说、只可意会的感觉,如同看到从眼前飘过的令人愉悦的事物,就不由自主地去跟随一样。 小道的两边是稀稀落落的路灯,这些暖暖的发黄的路灯点缀着这个宁静、安详的夜晚。灯,在人们的意向中向来是温暖和谐的象征,所以它能带来家的感觉,它也能为人们指引回家的路,所以,在灯的颜色选择方面,我选择了黄色,这种传统的颜色会加深这种印象。
三、笔刷的制作 在画场景时,我们不得不依靠笔刷来绘制一些特殊的机理。笔刷既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一些时间快速地表达出我们想要的质感,有时候,神奇的笔刷也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表达出难以置信的美感。 新建一个文件(快捷键:Ctrl+n),背景图层填充白色。然后新建一个图层,开始画出我们所要的笔刷。(图一所示)我们需要有一些纹理的感觉,所以在绘制的时候边缘不要太整齐了,中间有些大小不一的点状镂空。感觉差不多了,选择编辑——定义画笔预设,此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我们可以给自己制作的笔刷取上容易辨别的名称。 现在我们自己制作的笔刷就会出现在画笔栏的最后。调出画笔对话框的快捷键是F5,如果快捷键有冲突,我们可以在窗口栏中找到画笔这项。注意这个画笔窗口和画笔工具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个是笔刷的详细设定窗口,更确切的说应该叫笔刷窗口。
(图二所示)图二主要是形状动态这栏的参数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小抖动这栏里,抖动数值是随即的,大小抖动就是大小随机,表示直径大小是无规律变化着的。因此我们看到制作的笔刷单个元素有的大有的小,并且变化没有规律。如果你多次使用这个笔刷绘图,那么每次绘制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大小抖动(随机)的数值越大,抖动(随机)的效果越明显。把画笔窗口调出来试试就能感觉出这种随即的变化。
当我们设置完毕以后,在窗口的右上角有个倒三角(图三所示)。 点击倒三角然后再点击新建画笔预设,这样我们调整过的新笔刷就制作完成了。我们依然可以在画笔的最后一个找到新做出来的笔刷。
图三 一般情况下,带颗粒质感的笔刷会经常用到,所以带颗粒的笔刷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笔刷。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固定形状的笔刷,比如树叶,云彩等。如果你想让树叶不均匀地发散出来,可以调整一下角度抖动,这样会让树叶有一种歪歪扭扭的感觉。
在这个树叶的笔刷里面我添加了一些纹理,这样刷出来的感觉更具有真实感。
如果想达到笔刷随机分布效果,我们需要再设置一下散布这项。大家可以看到有个两轴的选项,如果关闭此项,那么散布只局限于竖方向上的效果,看起来有高有低,但彼此在横方向上的间距还是固定的,即笔刷设定中的100%。如果打开两轴选项,散布就在横竖方向上都有效果了。散布选项下方还有一个数量的选项,它的作用是成倍的增加笔刷数量,取值就是倍数。
在这个树叶的笔刷里面我添加了一些纹理,这样刷出来的感觉更具有真实感。
如果想达到笔刷随机分布效果,我们需要再设置一下散布这项。大家可以看到有个两轴的选项,如果关闭此项,那么散布只局限于竖方向上的效果,看起来有高有低,但彼此在横方向上的间距还是固定的,即笔刷设定中的100%。如果打开两轴选项,散布就在横竖方向上都有效果了。散布选项下方还有一个数量的选项,它的作用是成倍的增加笔刷数量,取值就是倍数。
四、笔刷的运用 现在我们可以把制作好的笔刷运用到画面中。在线稿下面新建一个图层,第一种笔刷可以运用到墙面、树干等地方,颗粒的笔刷我可以运用到地面反光上。对于远处的叶子,也可以使用颗粒的笔刷来完成。这点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叶子形状的笔刷才能画树叶。因为远处的叶子比较小,看不到细节,正如《山水决》里面所说:“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所以大多数远处的场景,我们都可以使用颗粒笔刷完成。
五、颜色的运用 如果世界没有光,将是一片黑暗。如果光没有反射,大部分物体是不能被人眼看见的。所以,对于物体表面颜色的形成我,在绘画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三个部分。 a.光源色:照射物体光的颜色。 b.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 c.环境色:也叫条件色,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的颜色影响引起的色变。 在这张画中,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色变,一个事黄色的灯光照射在物体上面引起的色变,还有一个是蓝色的天空照射在物体上面引起的色变。 现在我们可以加一些细节进来,在线稿图层上面再新建一层,这样可以压住一些黑色的线稿,有些线稿的线条可以保留。从审美的角度上对线稿进行取舍。古老胡同的墙面不会太干净,所以我们需要用小一些的笔刷制造出一种破旧的感觉。
六、仔细刻画细节 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画面细节的多少取决于我们的观察力。看到了才容易想到,想到了才可能画到,眼中无物必然是脑中无物,脑中无物必然导致手中无物。如果你能很好地把握住画面的整体,那么细节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了。很多人画不出来细节的原因往往在于,他没有仔细地去端详这个物体。对于物体的细节,我们经常会熟视无睹或者走马观花,所以做出来的作品往往空洞无物。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仔细看全每一样物体,所以画到细节的时候需要搜集参考资料。比如我们要画石头的质感,首先要去找一些石头的照片作为参考,然后归纳总结出来一些石头的特点,这时再下手画也不迟。不要因为这个而觉得麻烦。当你归纳总结的东西多了,那么你下次再画石头的时候就不怕了。对于细节的处理,我们也要讲究虚实关系,处处注重细节就会没有细节。当然我们所要表达的主题是需要有细节的,这也是画面的点睛之笔。
楼主 2015-07-06 10:49
回复
共有回帖数
0
个
回 帖
表情
图片
视频
欢迎来到本吧,您可以在此发帖和众多大咖交流学习.
选择或直接输入昵称
Tips:支持QQ截图直接粘贴
发表
登录直线网账号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吧主:
人体艺术
本吧公告
暂无公告
我常逛的吧
我管理的吧
Copyright © 2010~2015 直线网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0039589号
意见反馈
|
关于直线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