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07月17日
尚未签到

共有回帖数 0

    刘云

    等级:
    • 荣誉:
    人物道具篇    有时影片中出现的某个人物,观众通过他们使用的小东西便可以辨认出这个人的性格、偏爱和年龄。通过小物件可以给人物定位。大道具是环境气氛的元素,小道具是给人物注入性格的符号,看到这些道具就会想到特定的人。《狼图腾》中演员身边的小道具是覆盖这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元素,它是一种连接,从中可以进入到人物的精神层面。
     阿诺要求毕利格使用的望远镜是能够分开的。他认可造型部门为毕利格设计的眼镜盒、身上佩戴的刀子和祖传的烟袋,阿诺说:“这些设计都很好,相比其他人,毕利格身上要有一些传统的东西。”当看到陈阵使用的望远镜时,阿诺觉得他的望远镜应该与毕利格的不同,在采景的时候听当地牧民说那个年代这里有苏式军用望远镜,这件事打动了导演。在阿诺的影片《兵临城下》中他也曾经使用过类似的望远镜,他希望道具部门也弄一个苏式望远镜给陈阵。


    毕利格的随身道具示例,分别有望远镜、烟袋、小刀和马鞍等。



    陈阵和毕力格。陈阵手上拿着的就是苏式军用望远镜。
         阿诺在检视杨克的随身道具设计时,先看的是书包,这些道具都是这个人物随身携带的东西。当杨克和陈阵在一起的时候,需不需要为他准备一块手表,以此让两个人在家庭背景方面有所区别?设计人员向导演提出这样的问题,阿诺同意这种想法,他说:“能不能问一下杨克原型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样的?我上次和杨克原型一起去看景的时候忘记了他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还有当时小说作者姜戎看过很多禁书,那些书的来源最好也问一下。”道具设计还会给杨克准备一把电工刀,它是当时东乌珠穆沁旗那个地方普遍流行的东西,还有一个速写本,因为他是美院附中毕业的。阿诺又补充说:“还需要再准备一些活页纸,在暴风雪那场戏中会被风一下子吹走。”



       陈阵随身的小道具设计。这个性格内向的青年身边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看上去都比较朴素。他喜欢看书,放羊的时候也离不开书本。同时他还有从北京带来的书包,可能洗得已经发白了,还有一只老式的钢笔;从他身边的道具很难体现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就和中学生一样,可能头脑一热就到内蒙古落户了。


    杨克的小道具设计。包括书包、钢笔、速写本、电工刀、毛主席像章、铅笔和手表。

    杨克身上所背着的极具时代特色的书包和军用水壶,以及胸前戴着的毛主席像章。(摘自网络)
     陈阵随身携带的东西中有一支手电筒和一个书包,他的随身物品跟杨克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道具部门还为陈阵准备了一支金星牌钢笔,因为他经常看书,有笔在身边极其重要,可能他还会写点东西。

    巴图是一名马倌,负责军马场的放牧任务,实际上就是一名普通的牧民。设计会给他戴一枚像章,平时他身上有马鞭,还有一把蒙古刀和布鲁,有一只长筒手电也很重要,另外还要准备一个套马杆。

    巴图的套马杆是他必备的用具,还有一些牧民放羊时常带的一些东西,如小刀和打狼的小铁棍等,从这个人身上需要体现蒙古民族的特点。
    兰木扎布一出场就是猎手的形象,猎枪与这个人物形影不离。格尔太和兰木扎布有不同的一面,他也会背枪,但是应该属于半自动类型的,当时边境地区几乎家家都有这种步枪。阿诺的分析是:“他是政府人员,应该背一把半自动步枪。兰木扎布不是政府人员,他是一个猎人,应该是猎枪,他是那方面的专家。”


      兰木扎布是一名猎手,所以道具部门给他准备的是猎枪。只要他一出场就是猎人的符号,枪擦得很干净,可以想象这个人把生命和打猎融合在一起了。


       包顺贵出身有背景,家境好,他和以上几个人都不同,身边会有一支非常好的钢笔,还有眼镜,都体现一种文化象征。他有吸烟的爱好,可能和大家抽的香烟牌子都不一样,是当地比较好的那一种,如大前门或天津海河牌。
     检查小道具的时候,阿诺看到桌子上有一些零散的道具,它们都是根据设计图为包顺贵准备的,阿诺认为:“他这个人完全是政府的嘴脸,甚至做事情丧失人性,他的马鞍必须是黑色皮质的,给这个人物严肃和刻板的东西比较恰当。”阿诺觉得包顺贵应该与大众有区别,他戴的是羊剪绒的皮帽子,是俄罗斯那边买过来的。造型指导也为包顺贵设计了手表,原计划设计人员还要给包顺贵准备一支比较粗壮的钢笔。包顺贵有抽烟的嗜好,道具部门还为他准备了烟嘴来突出他的性格。阿诺赞同大家的设想,强调这个人是有来头的,出身于干部家庭,从小生活优越,有知识分子背景,所以他的造型可能不是当地人的打扮。阿诺挑了一个他认为合适的烟嘴,导演的解释是当时有些人为了派头,就喜欢用烟嘴抽烟,看上去很官僚。
    人物造型篇
    《狼图腾》小说真实地写出了那个年代,拍出的电影同样需要体现那个年代的本来面貌,人物形象设计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人物造型开始进入的工作是从图片着手,美术部门已经准备了许多参考资料。设计人员对人物形象的考察是从图片和造型设计图中逐渐推进的。这期间造型指导和美术部门一起和导演反复接触多次,我们希望多多从当年反映知青下乡的真实生活中找到灵感,并从中不断筛选比较满意的形象进行设计。有了一个初步的方向,造型部门陆续开始投入设计工作。这期间阿诺也会经常和大家研究人物造型问题,指导设计方案。
    冬季陈阵的服装设计可能暗一些会好,他的气场偏弱,不大爱说话,棕色和深蓝色适合这个人物。杨克是陈阵的朋友,可以明亮一些,按阿诺的说法:“如果从一大堆服装中随便挑选,杨克就会挑一些花花绿绿的,颜色比较鲜艳的。”所以两个人中,杨克的服装会活泼一些。人物的亮点与转折是对人物设计的深度解读,可以从内在入手外化到表面,阿诺认同造型部门的观点,陈阵性格比较孤僻,像书呆子,所以他的服装设计也就有了落点。
    杨克比较开朗,如同孩子一般,他身上可能有干部家庭背景,从文本上分析,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有与陈阵截然不同的一面,因此两个人的服装各有特色。




    上图 陈阵的冬装人物造型设计。下图 杨克的冬装人物造型设计图。
    毕利格是重量级人物,他在当地属于有德高望重的长者,相当于部落的酋长,同时又是领导,所以受到大家的尊崇,因此他的服装造型应该看上去非常蒙古风,在群体中应该一眼能认出来。造型部门准备让他的服装质地稍微好一些,从他的服装上体现蒙古族最为本质的一面。影片结尾,他的变化开始加强,受伤时的脸部造型和年迈的痕迹都要突出,头发胡子要白一些。

    嘎斯迈是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年青貌美,她身上有一种吸引力,除了演员自身的条件外,在服装上也要注意。不能去过分张扬这个女性,只要自然显现就行。衣服必须符合那个年代,从资料显示分析,当时的环境下,衣服颜色很少,不过这是一个偏远的地方,可以想象有些政策不见得对这里起作用,所以可以让她穿得色彩丰富些。人物的辫子要粗硕一些,上面有很好看的红头绳,走起路来辫子一甩一甩的很诱人。还可以在脸部画一些高原红,从北京来的人从没有见过这种打扮,这也是她慢慢吸引男人的一个方面。嘎斯迈的性格还有男人的一面,这个元素也是设计这个人物造型时值得考虑的一面。



    上图 毕利格的冬装造型。 下图 嘎斯迈的春秋装人物造型。
      包顺贵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充当领导角色,以前是大学里的教授,有智慧但是非常古板,身上缺少温情的东西。他的服装设计一看就要像这个人的人品。用阿诺的话说:“这个人世界名著都看过,应该特别一些,金边眼镜、手表、围巾,他的形象应与当地人格格不入,那个时候大家的颜色和样式都差不多,所以,需要每个人身上穿得明显区别其他人,一看服装就知道这个人是谁,从远处一下就能认出这个人来。” 兰木扎布的服装想突破比较困难,他是一个背枪的人,一眼容易让人认出来。那个时代流行军装,但是想搞到一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可以给他戴一顶军帽,好像是从军队回家的人。他枪法很准,效劳于政府,帽子和皮带应当和牧民不一样,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给政府做事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人物有点符号化的色彩。




    上图 嘎斯迈的夏季服装人物造型。下图 包顺贵的人物造型设计。


    包顺贵剧照(剧照摘自网络)
      群体牧民形象在影片中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地的牧民,另一些是外来的,两组人在形象上应该能分得出来。影片中的外来蒙古人大部分来自东部,这些人基本不骑马,也不放牧,是耕地的农民,服装上已经汉化,他们将穿得更现代一些。农耕的人和当地牧民混在一起要有所区别,能看出来哪些是当地人,哪些是外来户。

    楼主 2015-09-17 10:19 回复

共有回帖数 0
  • 回 帖
  • 表情 图片 视频
  • 发表

登录直线网账号

Copyright © 2010~2015 直线网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0039589号 意见反馈 | 关于直线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